□沈振亞
近期,國內疫情形勢開始變得嚴峻起來,又值臨近春節,“散點多發”的疫情現狀,對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帶來了巨大挑戰。
“就地過年”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選項。自有關部門發出號召後,各地,尤其是一些勞動力輸入省市,都將此作為勸導性政策向社會發布。
1月15日,蘇州疫情防控指揮部也及時發佈了今年第1號《通告》,指出各地要“廣泛動員全市機關、企事業單位職工,春節前後非必要不出省,就地過春節”。
平心而論,就地過年,對於注重春節團圓的國人來説,其實只是無奈選項。每年的春運大潮,藏着人們對親情、家庭和團圓的渴望。但今年的狀況相當特殊,在疫情防控形勢相當嚴峻的當下,對於個人和全社會來説,“就地過年”和“回家過年”,孰輕孰重,其實也不難衡量。
為此,有一些地方已經率先行動起來,在把“就地過年”道理講清楚、宣傳好的同時,出台一系列激勵措施,來留住員工。比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上市企業,就提出在春節期間給予一線加班員工額外補貼400元/天,管理人員補貼600元/天;中達電子推出“萬元大獎天天抽”的活動,每天抽取1名萬元現金獎獲得者,抽獎活動將持續16天。
物質激勵很重要,但它不應該是留住員工“就地過年”的唯一手段,精神、文化層面的關愛,也十分重要。
比如一些企業,很注重團建活動。在嚴格控制聚集人數的情況下,這些企業邀請員工配偶、子女來廠過年,並策劃了親子活動、網絡直播等活動豐富他們的節日生活,讓人感受到暖暖的温情。
常態化疫情防控中,企業確實應當發揮主體作用。同時,考慮到職業的多樣化和人羣分佈,街道、社區、鄉村等基層組織,也應該扛起責任,設身處地多想問題,多出實招,讓“就地過年”更切實舒心地落地落實。
短暫的離別是為了更好地相聚。經過了一年的疫情防控,除了防控體系更為完善,其實社會心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人們對於“就地過年”的倡議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納的,地方政府也不應將之視為負擔,而應把它看成是一個增進新老市民歸屬感、提升城市温度的好契機。